國軍進駐前的教育概況
撰寫者: 曾鼎

馬祖列島自元代開始,即有先民屯居,自明清以後,逐漸形成村落,耕地捕魚,落戶安居。期間,各村都有一兩位曾在福州上過私塾、學堂的有識之士,他們,能講普通話,如牛角的陳爐香(曾任婦女會隊長)、陳聯輝、陳聯珠(曾任國語翻譯官),珠螺吳元釵、津沙林柏濟、清水吳良泰、鐵板劉宜瑞、福澳林岑如等人。為村民看黃曆、解經文、代寫書信、聯文、記帳等文案工作,有些略懂岐黃之術,也為村民把脈抓藥,鄉人尊稱為「先生」。 抗戰前後,南竿津沙村早就有習醫的林宜芳教私塾,因值戰事,中央銀行鈔幣不值錢,故束脩都以米穀計量,教授講述之經書有《上孟》、《下孟》、《幼學瓊林》、《三字經》、《五言雜字》,除外,舉凡:「人生必需品,油鹽醬醋茶…」均為教材之一。 1943年,偽軍鄭德民部盤據東引期間,在該島天后宮辦學:「德光學校」,未幾便解散。早期住民忙於漁事生計,日夜操勞,讀書識字更是身外之事,一般民眾多為文盲。少數家境優裕者,或送子弟往大陸長樂、連江、福州私塾就學,或幾家共同出資,延聘「先生」來鄉任教。1949年國軍進駐以前馬祖列島民眾教育型態在識字讀書方面以「私塾」為主,手工技藝學習則依靠「學徒制」,而馬祖自古以來即為重要漁場,日常多以捕魚為業,少數從事農業及商貿,故學徒制為當時安身立命、改善家計日常之學習管道,多為青少年年紀離家學藝,出藝(師)則能獨當一面,終身師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