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埔白馬尊王廟道光年間香爐
大埔(浦)白馬尊王廟,現存鐵製香爐一只,雖然鏽跡斑斑,仍可見其上頭陽刻字樣,上書「陰陽廳 道光乙巳年荔月吉旦 弟子楊大福黃正興(簡體字,或為典字?)仝(同)叩」,背面則刻有「巡山天將」字樣。 道光乙巳年為西元1845年,荔月為農曆六月,一年中最熱的時節,陰陽廳一詞為何,暫時不得其解。民俗專家顏震宇分享,南洋華人聚落可見陰陽府,通常跟台灣俗稱的七爺、八爺有點關係,此外,曾於閩東做過民俗與文物普查的游桂香老師,亦說明閩東鄉間原本就有自己的「地頭神-大王」、「巡山將軍」、「巡海將軍」等,由於馬祖當年沒有城隍廟,所轄屬地若有居民亡故,第一件事就是到大王廟跟大王做報告,表示戶口要遷入陰間了,即便後來信眾配以白馬奉祀,仍帶有原先大王廟之特性。據1952年出生的本地鄉親曹祥壽表示,還記得自己的祖母當年過世,家人第一件事就是前往大埔(浦)白馬尊王廟做報告,而早年白馬尊王廟裡頭也沒有白馬,這幾點線索,均顯示本廟有可能是源自本境大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