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正聚落防波堤
撰寫者: 陳泳翰
資料來源: 100年文化資產區域型整合計畫 結案報告書 莒光鄉誌 馬祖地區地名的意涵--一個關於環境識覺的研究

福正村是「福裡」、「澳正」之總稱,福裡舊稱「滬里」,澳正舊稱「澳井」。滬裡之名,據本地耆老鄭城官回憶父親所言,昔日大陸福清、平潭漁民習於東莒北面灣澳一帶業漁,時常將漁船駛入澳內避風泊憩,為了避免澳內船隻受過大風浪拍打而損壞,前述漁民曾合力以數十塊各重達一、二百斤之大石頭疊砌成石滬,馬祖話中「滬」(ㄏㄨㄛˋ)指的便是澳口外石頭堆積的地方。望向福正澳口53據點前方的位置,仍然可以發現該早期石滬的痕跡,坐落於東莒燈塔西側山麓一帶的聚落,因為位置較靠近此石滬,故得名為「滬裡」。該石滬落成時間不得而知,唯根據民國24年陳子英發表之《福建省漁業調查報告》,彼時聚落已有「貨裡」之名。
1950年代初,東海部隊進駐東莒島,以前述石滬為基礎,上山下海找石頭繼續壘砌堆積新的防波堤,福正村老村長曹祥安年輕時曾加入過東海部隊,參與過該防波堤之建設,由於該防波堤是馬祖列島最早的一座防波堤,居民們回憶,甚至有來自南竿的漁船也會為了避風,特地前來此處停泊。
目前面對福正沙灘方向,右側可見一座水泥防波堤,緊鄰著前述東海部隊時期修建的舊防波堤,三階段的建設反映出不同時代的演變痕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