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頭山
撰寫者: 陳泳翰
資料來源: 2020年7月18日劉清官訪談

東莒最高山為東犬山,又稱老頭山,古時曾建煙燉瞭望。在今日懷古亭西側有一向海突出之岬角,稱為老頭鼻,國軍進駐後,將該岬角命名為鐵尖山,《莒光鄉誌》推斷,該名稱可能來自早期國共對峙時,為防止大陸水鬼摸黑上岸,於該處佈滿長條狀鐵杆而得名。昔日漁民以老頭鼻為界,其南側小灣澳稱為「南老」,北側小灣澳則稱「北老」。
本地耆老表示,老頭一名之由來,係在清末道光年間,有一批從大陸移⺠到東莒的討海人約二、三十戶,定居在現在的老頭一帶,由於該聚落位於東莒最接近對岸原鄉之處,亦是島上最早有聚落之地方,故謂之「老頭」。然而因為老頭缺乏適合的擋風澳口,漁船停泊不便,清代曾遭遇颱風襲擊,損失慘重,居民逐漸遷至其他澳口謀生。民國37年,又有五、六家貧戶遷入在此謀生。然而未幾,東海部隊與國軍進駐後,沿海雷區遍佈,百姓寸步難行,又被約束不得進入「老頭」軍事管制區,原先在那裡生活的住戶便一一遷出,不復見早期聚落模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