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浦港礁岩地形
撰寫者: 陳泳翰
資料來源: 2005年楊雅心碩士論文《馬祖地區地名的意涵--一個關於環境識覺的研究》 20201004曹祥壽訪談

東莒漁民會將沿岸所見之礁岩作命名,方便執行近海作業或討沰(討礁,意指於礁岩上採集螺貝類之行為)時之定位。從今日大浦白馬尊王廟廣場往前看(大浦港西南沿岸),由右(發電廠方向)至左(林坳嶼)依序為棺材礁、一限、二限、三限、吊礁、尖峰、樹仔下。廣場正下方則為大王下與犁壁,前述之一限、二限、三限,是指居民沿路討沰時,會遇到的第一個、第二個及第三個海蝕溝,因為無法通行,必須高繞通過,因而得名。
曾在本地打漁為業的旅台鄉親表示,之所以會如此鉅細彌遺地為礁岩命名,是為了方便捕魚時的共同作業,以捕丁香魚為例,三、四月之間丁香魚的幼魚會靠岸進港,漁民於港內集體佈網捕捉時,需要安排各自下網之方位,便是用礁岩名稱作為點位識別之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