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莒正泰養雞場
撰寫者: 陳泳翰
資料來源: 《莒光鄉誌》

如今五十歲以上的東莒島居民,泰半都有住家與雞舍共存之記憶——雞隻可以下蛋,提供出海作業之男性家長補充營養,逢年過節或親友造訪時,亦有宰殺雞隻款待之習慣——唯當時各家戶雞隻飼養之規模不大,主要係利用住家四周空間放養,並非家計營生之主要來源。
根據《莒光鄉誌》記載,「(民國)五零年代後期,政府積極獎勵,扶植自耕農創業,時大坪村曹祥銓成立『復國農場』,豢養豬隻及肉雞、蛋雞,曾有一段煇煌的創業史。民國七十二年(實則開幕於民國七十三年,西元1984年)大坪村曹正發在大埔(浦)的山凹旁成立『正泰養雞場』,飼養肉雞和蛋雞,鼎盛時期曾飼養五千至七千隻間,肉雞和生產的雞蛋,足供本區兩島所需,還可暢銷南竿市場,現因軍隊駐紮人員銳減,產量也減少,八○年代約有千隻,日生產蛋七八百粒,足敷市場需求。」根據《馬祖日報》後來之報導,其蛋雞鼎盛時期有三千多隻。
正泰養雞場在1990年代亦曾兼賣手扒雞。然而隨著人口外移、駐軍遞減,加上後來台馬之間貨運條件改善,跑莒光航線之貨船也從一個月一趟變成一週一趟,導致本地軍民逐漸將蛋源採購移向台灣,銳減的雞蛋需求與持續上揚的飼料價格,壓縮獲利空間,沒落的正泰養雞場便於2005年走入歷史。2011年東莒社區發展協會曾經動員人力整理該處空間,意欲作為培苗等農事作業之基地,但依舊為時不長,僅存周遭空地尚有栽培洛神花之植株,供應社協製作洛神蜜餞、花乾等加工品。
現存之正泰養雞場建築體,為水泥混合海砂、卵石之結構,一般建築之粗鋼筋處,亦只是以多條細鋼筋綑綁纏繞而成,不到半世紀的時間已經出現多處嚴重崩裂與鏽蝕。其中一處水泥立柱上刻有「龍虎部隊」字樣,判斷係軍方協助構工興建,門口亦有「陳向成」題字,題字者為當時莒光指揮部副指揮官(駐東莒最高軍事長官)。
養雞場殘存結構中,可見雞舍中央有圓弧形隆起,係雞舍完工之後二度施工所添加者。原來之雞舍為平底,籠飼雞隻之糞便落下後清理不易,改為圓弧隆起設計後,便可於中央處澆水,讓向左右兩側低處溢流之清水,能順勢將表面之雞屎帶往兩旁之溝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