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碑文為威武陳元帥廟重建落成碑記,現存於連江縣莒光鄉青帆村威武陳元帥廟內,以作為該廟宇身分與重大沿革之重要參考文獻,碑文由記憶庫計畫團隊省略捐獻人員芳名後,全文如下:
陳元帥生於明朝萬曆二十五年(丁酉年),西元一五九七年,福建省福州府長樂縣鶴上鄉上堂義房人氏,公諱韜,字貞盤、號又新,又號湯銘,人稱湯銘公而不名,家世清白,耕讀養志,平日急公好義,排難解紛,公正不阿背受鄰里敬重。時朝政不鋼,長樂縣令,為官不正,縣丞助紂為虐,魚肉百姓,民命不堪,縣民恨之入骨,公目睹時艱,義憤填膺,乃謀起義,一時附公者數百人,圍縣衙,殺縣丞,開糧倉,賑濟災民,然終以眾寡不敵,致功敗垂成,返家欲扶母潛逃,乃毅然自盡明志,惟囑其當溪妹速逃,公遂遵囑往海口登魚船揚帆而逃,官府或之派水軍追至,公自知大節難逃,俘而不免受辱,思唯一死以報死難者,乃鑿船底自沉,從容赴義,時年五十一歲,清朝順治四年(丁亥年),西元一六四七年,攜同妹忠義靈軀,隨波漂至白肯島(今西莒青帆港),竟遇潮汐沉三晝夜而不去,島民奇之,乃默禱,出海捕魚如能滿載而歸,則安葬之;在試之,復應驗不爽,島民益奇,又默念:「願得無頭黃魚,則立廟崇祀。」翌日,暮夜歸航,果又應驗,島民驚服之餘,爰合力將公靈軀抬移上岸,但至一岩石處暫卸歇息俟在再次般移時,咸感千金之重,無法移動,轉而抬其妹軀,不料竟一大浪驟至,席捲屍身而去,乃反向公之靈禱曰:「若此處及公安身地,請讓靈身些許。」語甫畢,果然動矣,眾皆異口同聲:「神哉!靈也。」伏地叩拜,惟當時無法覓得棺木,乃以鐵鼎兩口互蓋安葬之,嗣知此地乃蝙蝠穴,靈氣所鐘,島民每遇不決之事,向其禱告,輒迎刃而解,而船隻遇難危急之時,禱告:「陳大哥!救苦救難!」亦無不化險為夷,島民為立廟焉,迄今三百餘年,威靈顯赫,每求必應,救難無數,遍及閩浙。于戲!天人交感,古有明訓,故義感天心,受天明命,乃奉玉皇大帝封為「威武陳將軍」,鎮守白肯島,職司護國佑民之責,數百年來香火鼎盛,分爐各地,信眾廣佈,農曆二月二十二日為將軍聖誕,慶壽十分隆重,溯自民初起,每逢壽期畢酬戲歷時三日,直至大陸淪陷而後止,今馬祖南竿、台灣台北、台南、高雄、屏東及大陸福建省長樂市等地均有分靈立廟崇祀,以台南「威武廟」慶壽期間,分散各地之大陳義胞聚集席開百有餘桌最為鬧熱。廟貌迭經民國十五年、三十六年、五十三年、七十四年四次重修,尊重民間信仰,編列專款補助,以翼教屬俗,民德歸厚,鄉民僉不擴建無以顯威靈、壯觀瞻,遂獲各地鄉親熱烈響應,共襄盛舉,募得配合款仟餘萬元,鳩工興建,重塑全身,增其舊觀,擴大廟前腹地及他相關設施,歷時近年,際茲落成,尊於是年國曆十月十五日(丙戊年八月廿四日),北竿尚書公廟靈保賜知,將軍復奉玉帝晉封為「威武陳元帥」,信眾得訊,不勝欣喜,額手同慶。今樂觀其成,為鄉民信眾提供歲時令節,祭祀宴饗活動場所,乃掇其始末,記其原委,以彰十室忠信,俠骨義行,且元帥靈爽式憑,宜其俎豆馨香,血食千秋矣,僅勒石為誌。
威武陳元帥廟重建委員會 僅識
弟子 長樂陳國春恭撰
中華民國九十六年歲次丁亥年春月吉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