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長公

撰寫者: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

分類: 文物

馬祖重要慶典活動中,保長公是迎神遶境隊伍中的重要角色之一,在迎神遶境前一天,會先由保長公手持酒壺與青竹枝,踏著醉步,帶領數名村丁扛著神明的銜頭旗、敲打開道鑼,張貼「清潔街衢」紅紙,巡行村境,進行清道任務,通知孤魂野鬼、閒雜人等迴避,以備次日神明出巡。 保長公服飾與其他孩囝不同,祂頭戴斗笠或瓜皮帽,穿著馬掛長袍的清代至民初服裝,保長公之所以和藹可親醉態可掬,是人們將其比擬現實中的保長—有保長者好酒,一邊啜酒一邊為民服務,心情十分愉快。 保長公即「保長」,類似於今日之村長,多為年長者擔任。保甲制度是中國封建王朝時代長期延續的一種社會統制手段,最本質特徵是以「户」(家庭)為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。儒家的政治學說是把國家關係和宗法關係融合為一,家族觀念被納入君統觀念之中。因之,便有了漢代的五家為「伍」,十家為「什」,百家為「里」;唐的四家為「鄰」,五鄰為「保」,百户為「里」;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提出了十户為一保,五保為一大保,十大保为一都保;元朝又出現了「甲」,以二十户為一甲,設甲生。至清,终于形成了與民國時期十進位的保甲制極為相似的「牌甲制」,以10户為1牌,10牌為1甲,10甲為1保,由此建立起了封建王朝對全國的嚴密控制。

讀者共筆回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