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國48年7月6日《中央日報》頭版條新聞標題「馬祖以南昨晨空戰,匪機五架被我擊落,匪機可能均為俄制米格十九型,內有一架被高砲擊中墜海,匪飛行員斃命」;同版續寫「西犬我高砲部隊,擊落匪機經過」不久空軍證實擊落敵機是米格十七型,這起空戰我方創下用高砲擊落米格十七型軍機的紀錄。
「漢賊不兩立」的年代,為鼓舞軍心士氣,當然不會錯過這次宣傳的機會,事後連續數日《聯合報》、《馬祖日報》、以及軍聞社跟進報導,四位空戰英雄與西犬高砲戰鬥英雄一戰成名而家喻戶曉,被擊落的敵機與飛行員遺物,以最速件空運至台北展示,參謀總長彭孟緝親率記者前往參觀;《中央日報》7月7日的標題不忘狠狠地踹共「墜海匪軍裝備,業以空運來台,匪飛行員屍體已予以安葬,匪軍裝備窳劣証明共匪必敗」。新聞標題裡匪來匪去,或牆上的標語「消滅萬惡共匪」,或文章的「共匪」…都成為冷戰時期貶抑敵方的關鍵字詞︒
事過境遷敵我意識漸泯,過去所謂英雄與烈士只是處在同一度時空交戰,而生死際遇不同罷了,活下來成為英雄,犧牲了成為烈士;然而所謂歷史記憶不應當只有英雄或烈士的角色,殉職飛行員王文炳家屬呢︖每年只能從山東平度烈士陵園,遙祭千里之外的西莒島,一張遺落在異鄉的妻兒合照,一張回不了軍籍的身分證…睹物感同身受經歷一甲子的煎熬與思念。好不容易等到兩岸局勢和緩,家屬多方打聽下落,皆不得其門而入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