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江縣莒光鄉在官方文書中曾經三易其名。由閩東沿海往外看,東、西兩島頗像某種動物伏峙海上。動物品像的認定本來就屬主觀,似「獅」非「犬」,似「犬」非「獅」,各有族群,各取所安。因為馬祖話「獅」與「沙」同音,「犬」和「肯」音同。先前未做統一專稱,結果各自約定成俗,在社會上就同時並用了。後來「上獅」、「西獅」(今西莒),「下獅」、「東獅」(今東莒),兩地統稱為「東沙」(南竿耆老用詞)。「西犬」、「東犬」合稱為「白犬」,也稱為「白肯」。以上地名,史書早有記載。民國60年為配合反共復國政策,於該年的10月15日經行政院核定,改稱「莒光」迄今。
有經驗的漁民都知道,南竿、莒光之間的水路,可謂「行路難」,因為它流的是「橫浪」,這使船隻搖擺異於其他航道。有鄉親說,冬天往返莒光若不暈船,則此君航行各地必然如在陸地。航道中有一塊聳立的礁石,鄉親稱之為「瀏泉礁」。
中學時代,班上有來自莒光的同學,每次往返都以它做路程的座標。從莒光上來,經過它,表示還有三分之一的路程。由南竿回莒光,路過附近,表示還要搖擺三分之二的時間。因為歸心似箭,緩和了許多搭船的不適感。
因為「犬」、「狗」同義,故學生時代常和年輕的老師開玩笑,指著某人說:「他家住東狗」、「他來自白狗」,老師信以為真,我們卻哈哈大笑。
此照片為自南竿鄉介壽村拍攝,遠處為東莒、西莒島,獨立者即為瀏泉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