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地理位置來看,馬祖位於閩江口外,是淡、海水交會之處,是海上交通進入福州的樞紐之地。所以,此地自古以來就是優良的魚場,也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地。民國三十八年(1949)政府退守台灣,以當時的戰略思維,必須在馬祖和金門設重兵才能拱衛台、澎。
部隊來了,也帶來不同的文化。在台澎金馬之中,只有馬祖是以福州話為母語的。所以,軍民之間的溝通互有隔閡,鄉親稱阿兵哥為「兩家聲」,阿兵哥則稱馬祖方言為「地瓜話」。這「地瓜話」是有貶損的意味的。
我出生於民國40年代,回憶當時如火如荼的推行國語運動,至今記憶猶新。馬祖剛和外來文化接觸,本地文化逐漸變成相對的弱勢。和我年齡相近的朋友,在學校裡說方言而被罰的往事,一定是難以忘懷的。處罰的形式多樣,如,罰站、罰錢、甚至脖子掛牌,用紅筆圈嘴巴…等,真是不堪回首啊!在村莊中,能識字會說國語者,往往是受人敬重的對象,他們的社會地位也比較高,在此氛圍之下,母語只能保存在社會的底層了。
當時常見的現象是:老師做家庭訪問、病人到軍醫院求診、…等,都會帶著會說國語的人當「通譯」,鄉親稱他為「翻譯官」。圖為馬中朱興國老師,他正扮演「翻譯官」的角色,協助牧師傳達福音給教友,讓教友在心靈上得以撫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