蝦皮是馬祖最大宗的漁產,生產和銷售關係著地方發展和民眾生計,政府在爭取農復會補助並協助辦理漁具採購之後,進一步招商,保持價格穩定,增加漁民收入。
50年代是蝦皮業黃金時間,由於早期沒有辦理統購統銷,市場十分紊亂,有些商人找到機會,看好台灣市場,壓低收購價格,大撈一筆,北竿一些商人,因而財源滾滾。
為此,52年政府協助在台辦理招標,結果由泰記漁業行收購,甲級蝦皮每市斤台幣十三元,是年收購量一百三十多萬公斤,漁民收入可觀,之後每年繼續辦理統購統銷業務,而且價格逐年提高。
收購商人獲利高,造成搶標熱潮,55年由行政院輔導會承包,特別聘請曾任縣漁會總幹事的黃星華出任經理,黃星華和漁民淵源很深,對於蝦皮品質鑑定比較客觀,適度照顧漁民,買賣雙方建立共識,達到雙贏局面。
60年以後蝦皮業便走下坡,70年雖然恢復產量,但是不到兩年又減產,之後年年虧損,業者紛紛轉業,難逃停產命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