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據《連江縣傳統表演藝術資源普查計畫案》盤點表演藝術歷年發展,民國38年(1949)國軍戍守馬祖後,由於兩岸斷航,馬祖人不能再前往福州看戲,福州劇團也不能再來馬祖演出。因此40年代起,軍民各自組織閩劇團,延續福州的表演藝術,並發展出節慶與廟會的表演模式,也建立起軍民共同演出的默契。
民國40年,東湧(在民國45年改為「東引」)海上保安隊第一縱隊(簡稱「海保部隊」)第五支隊成立「海風劇團」,以表演福州戲為主,平劇、民間遊藝為輔,隊員大都來自福州、連江、長樂、林森、福清等縣市,並多為福州戲科班出身的藝人。民國44年,海保部隊因整編解散,納入國軍序列成為正規部隊,但仍保留「海風劇團」,由30幾人組成。部份成員退役後,加入臺灣的「三山閩劇團」(以福州各戲班著名演員組成,在70年代因新血不足而解散);另有退伍軍人在民國47年於馬祖組成「馬祖業餘閩劇社」,由林家馨、謝德玉指導。民國69年,桃園旅台「馬祖同鄉會」鄉親承續東海「海風劇團」的風格,成立「海豐業餘閩劇社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