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臺灣本島,農曆七月是中元普渡的重要時節;但對馬祖人來說,七月的歲時意義則在祭祖。「七月半」不限定在農曆七月十五日,大致在十三到十八日之間,各家戶自有傳統,約定俗成。中元節主要祭祖宗時焚楮衣(又稱紙衣或冥紙)及錢箔,以供列祖列宗在陰間穿著及享用耗費,燒時在小紅紙箋上寫明某世祖的名字,依輩序從上到下供敬,如太高祖、高祖、曾祖、祖、先父逐代順序,是一種隆重的家祭儀式,
每到農曆六月,家族內的婦女為了這一場重大的祭祖日,開始大量購買冥用紙箔,聚集一起共同將它摺成元寶狀,然後分批裝箱入袋,箱袋上書寫收件祖先的名諱;再於七月半當日備以供品祭拜,將箔、冥衣、紙布、紙製家當等各類冥間用品,悉數加以火化,送往陰間的祖上收用。因糊紙箔耗日費時的工作,也不容易做到,1970年代至今,風俗已淡化。東引鄉白馬尊王廟於每年七月半,進行一年中的第二次補庫,具中元普渡之意,在廟旁的空地上,信徒將供品放置供桌上,前端擺放一裝水的紅臉盆,盆邊置一條毛巾,意為請神明洗手享食。供品上貼一張寫著○○○敬謝的紅紙告知神明供品為哪位信徒敬獻廟外道路旁供奉餅乾、米糊及紅香爐,祭拜天地。除了居民的供品,軍隊亦會供奉罐頭與口糧等以祈求平安。
圖像取自連江縣政府《98年度連江縣民俗及有關文物普查計畫歲時節慶、生活習俗》報告書(馬祖藝文協會,2009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