簸當[米時]

撰寫者: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

分類: 祭儀活動

「簸當[米時]」(ㄅㄛˇ-ㄌㄡㄥ-ㄋㄧˋ/po213-loung44-ni53)是農曆七月半必備的祭品,其原料是糯米和在來米混合磨漿製成,一般常見的是將米漿瀝乾凝結後,搓成圓丸,煮熟撈起,倒在盛有大豆炒熟磨粉調成的皿器上,滾動沾黏均勻後就可食用,類似現代的麻糬,只是麻糬多沾黏花生粉,而早年馬祖農家是以磨成粗顆粒的黃豆粉混和砂糖作沾黏食,豆香濃郁不膩口。而馬祖人稱倒地身塗、沾黏上的動作為「簸當」,故這種食物也稱為「簸當[米時]」。這種食物也可以當作拜拜、摜九、上樑等時候的賀禮。 早年長輩對未見女子者面貌向人探詢時,常以俏皮口吻探聽這女子是「簸當[米時]」、還是「箬飯[米時]」(ㄌㄡㄥˇ-ㄇㄨㄛㄥ-ㄋㄧˋ/loung213-muong44-ni53)來形容外貌 ,前者係指生的好(馬祖話、外表亮麗),後者則是生得壞(馬祖話、面貌皺醜)。 此圖為陳映華所提供。

讀者共筆回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