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是寒暑交替的轉捩點,常被用來作為推算曆法中節氣的依據。在中國,人們從冬至開始數九,以九天為一九,九九八十一天,寒冬就會過去,稱為九九數盡。福州地方也發展出俗諺:「冬節在月頭(指農曆十一月初),棉被蓋舖頭;冬節在月中,沒雪也沒霜;冬節在月尾,棉被蓋腳尾。」來關於冬至來判別氣象變化。在馬祖有句俗話說「冬至如大年」,指的是冬至似新年,在冷冬燭光中圍聚搓丸,象徵將添新歲,也預告年的腳步不遠了。
冬至在福州一帶稱作「冬節」,地方節俗也對冬節甚為重視。馬祖人在冬至前晚,全家合聚在祖先牌位前,燃香焚燭,一起「搓丸」,象徵團圓之意。清代施鴻保《閩雜記》中說「今福州俗於冬至前一夜,堂設長几,燃香燭,男女圍作粉團,謂之『搓圓』。旦以供神祀祖,並饋送親友,彼此往來,交錯於道。」
冬至早晨,要先祭神,祭品的擺放有規矩,需將前一夜的搓丸,連同插上野菊的橘子、紅燭和大蒜(方言音近孫子)一起擺放在竹編的大盤子中,象徵喜事與添孫之意。祭神後,再將湯圓煮熟後,祭拜祖先。最後取丸子(紅白色各取三顆)貼在門框上,才算完成了冬至的節禮。明代萬曆《福州府志》:「粉米為圓,祀先,又黏門楹間,取其圓以達陽氣,民間不相賀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