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據2008年連江縣政府委託雲台文化協會執行《連江縣傳統表演藝術資源普查計畫案》之成果報告,「瓦塔舞」是專屬中秋夜的舞蹈,人們疊瓦塔迎月,明月高昇後,把瓦塔燒得像一座火紅的燈籠,再圍著瓦塔唱歌跳舞,到月亮西落,人們將地瓜、芋頭入塔烘熟,最後分食、滅火,就像臺灣鄉間常見的「爌窯」。
相傳瓦塔舞源於戚繼光抗倭時期,軍民為慶祝勝利,從廢墟瓦碟中拾材壘瓦,在夜裡燒瓦照明、縱情歌舞,現流傳在江西、廣東、廣西、福州晉江及福青等地,馬祖仁愛村至今每年亦有燒塔的活動。
舞者從頭、肩、臂、腰、腿到腳尖、腳跟都有動作。舞蹈招式有「鳳凰展翅」、「水牛望月」、「猛虎下山」、「猴子攀岩」、「燕子銜泥」、「天狗吃月」、「古樹盤根」、「村姑篩蘿」、「狗連檔」、「牛搔癢」等,表現農家生活。
瓦塔舞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團體之間的互動,由擊鼓者擊牛皮鼓叫歌領唱,舞蹈者跟著鼓點應和,節奏歡快,無弦樂伴奏。當歌舞進入高潮,鼓者會跳入舞者行列,
手鼓、腳舞、口唱,時而以鼓槌擊鼓幫助興。每唱完一首,眾人同聲高唱:「跳煞你呵喂」或「解憂愁噢」作結。
連江縣文化局(今連江縣文化處)為了將流傳於福州沿海的民俗舞蹈,
成為馬祖民俗文化的一部份,
曾特別派人到福州學習。圖為連江縣介壽國小學生於2007年10月18日「媽祖昇天祭」活動,演出「瓦塔舞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