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據2008年連江縣政府委託雲台文化協會執行《連江縣傳統表演藝術資源普查計畫案》之成果報告,「迎龍傘」
傳說是在300年前,畬族為了慶祝及紀念始祖盤瓢征番得勝,被皇帝招為駙馬,欽賜三層黃鍛涼傘與皇族稱號,以表其功績的一種習俗性舞蹈。本來流傳於連江縣的長龍、潘渡、小汶、翠沿一帶,於元宵節、迎神會表演,現已幾近失傳。
迎龍傘以畬族山歌的節奏行進,共14人組成舞隊。前頭由扮演八將爺的八名男青年邁著天官方步,排兩行引道,後有舞龍鳳燈的1名女青年,舞高照燈的2名女青年,舞龍鳳旗的2位男青年,執龍傘、邁天官方步的1名男青年斷後,將龍傘左右旋轉、上下顫動,使傘上的綢穗流蘇及六條黃琵琶帶飛旋飄動。整個舞隊邊行邊舞,遇到街口或廣場,舞隊則進行圍場表演。迎龍傘傳到臺灣演變成「鬧傘」,連江縣文化局(今為連江縣文化處)為將同文同宗的福州傳統舞蹈,成為馬祖民俗文化的一部分,特別商請「雲台文化協會」派人到福州學習,圖為2007年10月18日南竿社區婦女於「媽祖昇天祭」的演出合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