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州戲(閩劇)在馬祖

撰寫者: 翁玉峰

分類: 歌謠

此圖出自2008年《連江縣傳統表演藝術資源調查計畫案》頁16,為閩劇團於山隴廣場公演之情形。 馬祖是一個由大陸福建沿海地區人民移居而成的聚落,文化、風俗、生活習慣都與大陸原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,福州戲(閩劇)在馬祖也不例外。 民國38年(1949年)前要看場福州戲也非難事,由於馬祖與大陸福建間來往頻繁,有錢人家駕著船到福州交易,採購之時順道欣賞戲劇。但對於大多數以海為田、有做才有吃的先民,為顧三餐終年忙碌,根本談不上所謂休閒娛樂,若想要培養屬於地方的戲劇團體,更是不可能的事。因此,當時的馬祖想要看場戲可是不容易。往往是在難得的廟會「酬神」活動時大家出錢集資,自福州邀請劇團前來演出,所以在當時只要聽到某村有閩劇大夥多半盛裝結伴前往觀賞。 民國38年後,兩岸隔絕。馬祖與大陸的互動交流也完全中斷,要看福州戲不得不提到一支難能可貴的「海風劇團」,由於這支劇團的努力讓福州戲在馬祖發展,真正的有了屬於自己在地的劇團。 「海風劇團」是屬於海保部隊(福建省海上保安第一縱隊)第五支隊組成。隊員大多是來自福州、連江、長樂、林森、福清等縣市,並多福州戲科班出身的藝人,由於他們熱衷福州戲表演藝術的推廣,於是在民國40年成立了「海風劇團」開始了他們的表演活動。(民國39年夏,東湧(45年改為東引)第三支隊、支隊長王壬貴鼓勵隊員與鄉民20多人成立「海濤戲團」學習演出閩劇,並由地方仕紳陳瑞琛帶領前往東犬等演出兩個月)民國44年海保部隊因整編解散,但這群藝人仍熱情的將戲劇種子到處播散。為福州戲紮下根基,成績斐然。 當時各地小型劇社紛紛成立,如:民國46年南竿鄉津沙村將近四十多人參與戲劇表演活動;民國50年北竿鄉塘岐村蕭王府同興社社友也成立劇團加入演出行列;民國58年南竿鄉成立藝宣隊,介壽村村民熱烈投入福州戲曲表演工作,民國70年旅台鄉親成立「海豐業餘閩劇社」並於民國71年在馬祖巡迴演出,皆造成盛況。這些由「海風劇團」成員輔導成立的劇團,因經費的不足或時代環境的變遷造成人才流失,劇團也逐漸解散,福州戲也難現往日的風采。 解嚴後,民國83年「福州閩劇院一團」及84年「福建省實驗閩劇團」分別來馬演出後至今逢遇年節即邀請劇團來馬演出,那份久違的親切感,令人低迴不已。 民國88年七月「雲台樂府」成員,赴大陸「福建藝校福州市閩劇班」研習基本功,學習三部折子戲「珍珠塔—贈塔」「拾玉鐲」「斬經堂」並於89年6月7日於馬港社教館演出「閩韻新聲」;90年10月13日夜於山隴後埔新生地「今晡,山隴看戲出」;11月10日晚於北竿鄉塘岐中正堂「今晡,長岐看戲出」演出三部折子戲碼「大補缸」「拾玉鐲」「珍珠塔-贈塔」讓觀賞的鄉親為之驚艷,讚嘆雲台成員的努力,感動為鄉土戲曲歌謠無怨無悔的付出,讓閩劇的花朵盛開在家鄉的土地上。

讀者共筆回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