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竿扛乩文化的誕生

撰寫者: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

分類: 祭儀活動

馬祖早年各村都有「神媒」替村民處理超自然性事務,但因神媒通常年紀較長,神靈多次附身,對他們體力造成負擔,在老人逐漸凋零下,神祇示意漸從附身轉而以輦轎為媒介,於是「扛乩」迅速擴散至各村落廟宇。 北竿的玉封蕭王府是北竿扛乩文化的源頭,約在清末光緒年間傳入。早期由於島上物資缺乏,一開始只能用竹椅來充當神轎,後演變為木製神轎。扛乩儀式是由信徒請神降至輦轎,向祂訊問事宜,以尋求解答。儀式由一組工作團隊來擔任,「桌頭」負責對神輿在供桌上寫字畫圖加以解讀;「乩將」(或稱轎腳、乩將)則負責抬神輿、並輔助示意。馬祖位在中國大陸邊緣,自古孤懸海隅,加上早年衛生醫療條件落後,民眾舉凡生老病死,生活中的種種疑難雜症,無不需要祈問神明,而祭祀迎神、扛乩問事,也成為常民文化中重要的一環。由於扛乩的信仰方式,居民認為十分靈驗,逐漸被北竿各廟宇傳習,成為廟會活動的共通主軸,每年元宵擺暝會香時,各境廟神轎靈動相聚盤旋,形成獨特的神際交流與扛乩文化,因此扛乩文化對馬祖而言,不只是單純的宗教信仰,也是一種新陳代謝的社會機制,聯繫各村人際關係的社會網絡。

讀者共筆回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