補庫-包子

撰寫者: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

分類: 祭儀活動

補庫用的小包子有三種,大粒的包子144粒為一個單位,故馬祖閩東語又稱為「百四四」(ㄅㄚˇ-ㄒㄧˋ-ㄌㄟˇ/pa21-si53-lei213)。長一輩的鄉親向餅店老闆說訂製「百四四」時,老闆一聽即可會意。他的外觀大顆,成本高,故由「做頭」的人提供,或由大眾出資承製,禮成後再分發給大家。中型的以36粒為一個單位,故又稱為「三十六粒」(ㄙㄤˇ-ㄋㄟ-ㄌ廿ㄩㄎ-ㄌㄚ/sang21-nei44-loeyk5-lak5),這種包子才叫做「明頭」(ㄇㄧㄥˇ-ㄋㄠˋ/ming21-nau53)。最小的比大拇指略大一些的叫做「齋囝」(ㄗㄝˋ-ㄧㄤ+/tse53-iang31)。 「明頭」的數量單位為「禓」,馬祖鄉親則寫做「羊」(羊字簡單好認好寫,適合民間日用)。「禓」字在《說文解字》、《廣韻》都解釋為「道路上的祭祀。」《學典》說它的讀音有二,其字義為:「ㄧㄤˊ路上祭。ㄕㄤ死於非命的強鬼;驅除強鬼的祭祀。」完全符合馬祖補庫的民俗意涵。 至於祭鬼神的包子為何稱作「明頭」,馬祖文史工作者陳高志認為,從「明器」的含意來看,一指天子分封諸侯時所賜之物,其意為「明德之分器」;另一含意為隨葬物,其意為「神、明之也」。故將拜祭鬼神用的祭品包子寫做「明頭」是於史有據的。

讀者共筆回饋